
也谈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村名由来和四武禅寺四武寺溯源 - 安徽四武村网 根据笔者所知,本文也就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村名由来和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组境内原庙基上恢复重建的四武禅寺——四武寺溯源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1.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寺最早为宋朝人建,正式名称为“四武寺”;2.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寺在宋朝时或许不是“四武禅寺”;3.宋朝人建四武寺为何取名“四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现四武村村名因“四武寺”而得名始于2005年。
实时动态
热点信息
访问统计
本站总访问量:744226 次安徽四武村网原创 2017年09月18日 作者:宜城渔翁 来源:怀宁县凉亭乡 本站编辑:绿叶
安徽四武村网于2017年9月16日发表了“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村名由来和四武禅寺四武寺溯源”一文。文章认为: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丙庚年)《怀宁县志》中所记载的四武寺,亦即今日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在四武河畔原庙基上恢复重建的四武禅寺——四武寺无疑。从时间上推算,现四武村在原庙基上恢复重建的四武寺早在距今976年-969年的宋庆历年间即已创建,其创建历史迄今已有近一千年。现四武村四武寺所在地的小地名“四武寺”以及地图上标注的现四武村后畈组和朱塘组村庄所在地的小地名“四五寺”之名称的由来,若是“地以寺名”,则迄今亦有近一千年历史。现四武村村名中之“四武”这一称呼的由来和现四武村四武组组名中之“四武”这一称呼的由来,若是“村以寺名”,则迄今亦均有近一千年的历史。根据笔者所知,本文也就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村名由来和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组境内原庙基上恢复重建的四武禅寺——四武寺溯源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本文作者主要想说明以下观点:
一、现四武村四武寺最早为宋朝人建 正式名称为“四武寺”
据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四十七 舆地志”中“寺观〈五安徽宁池四府〉安庆府”载:
“延寿寺 双城寺 四武寺俱宋建,法雨寺梁建,原浦寺明建,以上怀宁大丰乡”;“别道 戴家店北四里四武寺,三湖岭 八里”。
据《四库全书》所记,我们可知:一是四武寺与延寿寺、双城寺、法雨寺、原浦寺都在原“怀宁大丰乡”境内;二是四武寺与延寿寺、双城寺都是宋朝建,它们是原“怀宁大丰乡”境内三座具有近一千年历史的千年古寺,其建寺历史较梁朝建的法雨寺、明朝建的原浦寺更悠久;三是四武寺的正式名称为“四武寺”,而非“四五寺”;四是所记四武寺的位置地处现怀宁县凉亭乡戴店村“戴家店”(小地名)北四里,与地处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三岭组“三湖岭”(小地名)之间相距约四里(八里减去四里),这与现在正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组境内四武河畔原庙基上恢复重建起来的佛教寺院四武禅寺——四武寺所在的位置与现怀宁县凉亭乡戴店村“戴家店”(小地名)的相对位置及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三岭组“三湖岭”(小地名)的相对位置均“相距约四里”完全一致。因此,可以确认《四库全书》所记载的原“怀宁大丰乡”境内的“四武寺”就是现在正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河畔原庙基上恢复重建的原四武寺。这与2015年出版的清康熙二十五年编篡的《怀宁县志》点校本中所记载的“四武寺在大丰乡,宋庆历间创,明洪武间修”一致,且所记述的四武寺具体位置更加明晰。
二、现四武村四武寺在宋朝建寺时或许不是“禅寺”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组境内原庙基上恢复重建起来的佛教寺院四武禅寺——四武寺,迄今虽有近一千年历史,但在原庙基上恢复重建起来的四武禅寺——四武寺在宋朝建寺时是否是供奉佛教神圣的“禅寺”,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寺在宋朝建寺时或许不是供奉佛教神圣的“禅寺”。
有关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组境内原庙基上恢复重建起来的四武寺在宋朝时究竟供奉的是何方神圣?是佛教寺观?还是亦佛亦道寺观?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1.周世宗坚决反佛,宋朝信奉道教;
2.道教有四府元帅,港台和新加坡都有“四武宫”;
3.佛道并居的寺庙,在全国各地都有。
三、宋朝人最早建四武寺为何取名“四武”关于宋朝人最早建四武寺时为何取名“四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作者拟陆续发表专文,探讨上述问题。
四、现四武村村名因“四武寺”而得名或始于2005年
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在2005年合并前为怀宁县凉亭乡“四五村”和怀宁县凉亭乡“热心村”。“四五村”正式得名于1984年,距今33年,其前身为“永忠大队”(本站注:四武村在2005年合并前于1984年由“永忠大队”改为建制村时所定的村名是“四武村”,还是“四五村”?有待进一步考证。详见:附注1-3);“热心村”正式得名于1958年,其前身为“热心大队”,距今59年。
据安徽四武村网2015-11-13所转载的文章“《怀宁县志》简介(二):行政区划”记载:
“1983年,实行乡、村制,‘以社建乡’,28个公社改为28个乡,行政区划不变。
1984年8月,继续完善乡、村建制,‘以大队建村’,全县农村大队一律改为村的建制,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凉亭乡:驻凉亭,辖凉亭、戴店、鹤林、金鸡、马踏石、新民、四五、热心、豹岭、源潭、董祠、马甲岭、青山、磨山、三胜15村。”(本站注:该文所引用的该献所中记载的“四五”两字或许为“四武”两字的不规范简写或误写。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详见:附注1-3)
解放前,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2005年合并前隶属于原热心村/原热心大队)徐塘组马庄,是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乡梅湖保下属的一个“甲”。1949年建国初,现凉亭乡四武村(原热心村/热心大队)徐塘组马庄属怀宁县月山区河湖乡。河湖乡政府驻地设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双湖村叶祠组叶氏祠堂。当时河湖乡辖区有双岭村(原热心村)和三湖岭村等(本站注:“三湖岭”小地名,为现四武村三岭组所在地;在地图上,“三湖岭”小地名所在地为现四武村三岭组和月形组、四化组所在地),不记得有“四武村”或“四五村”之名。1956年,金鸡、芝麻、青山、河湖、谭桥诸乡合为凉亭乡。1958年,凉亭乡与五横乡合并建凉亭公社,热心小社并为热心大社,后来改为热心大队、热心村,2015年合并前的原怀宁县凉亭乡热心大队、热心村于1958年始得“热心”之名。1959年,凉亭公社并入月山公社。1961年恢复凉亭公社。1984年凉亭公社改为凉亭乡。因此,笔者认为,即使1949年建国初怀宁县月山区河湖乡辖区内有“四武村”或“四五村”存在,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作为建制村的村名因“四武寺”而得名的时间也不会早于1949年。(本站注:该推断不影响前文“现四武村村名中之“四武”这一称呼的由来和现四武村四武组组名中之“四武”这一称呼的由来,若是“村以寺名”,则迄今亦均有近一千年的历史。”的结论。因为该文是探讨现“四武村”村名中和现四武村“四武寺”小地名中或现寺庙名称中“四武”两字的由来,而不是探讨“四武村”建制村的由来。)
若《怀宁县志》记载的“四五”之村名系1984年由怀宁县人民政府批文正式设置建制村村名,则2005年由怀宁县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将怀宁县凉亭乡原“四五村”与原热心村合并后正式设置的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建制村的村名因“四武寺”而得名的时间则始于2005年。(本站注:该结论系据“《怀宁县志》简介(二):行政区划”中记载之“四五”两字推定。其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详见:附注1-3)。
(本文作者:何克祥 笔名:宜城渔翁 旅美学者 爱国华侨 安徽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人)/本站编辑:绿叶
=======================
【附注1】据我们所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直至1984年8月怀宁县全县农村‘以大队建村’将大队一律改为村的建制前,现怀宁县凉亭乡四武村四武片区(2005年合并前原凉亭乡四武村)一直称“永忠大队”。且据我们咨询原四武村邓老屋一位1950年出生,1965年到高河中学读书的人士悉,1965年在他到高河中学读书时,他原所在的生产大队名称已是“四武大队”,且在他1969年4月应征入伍,至1973年1月他退伍时,在他由所在部队于1973年1月据地方政府在他入伍时所填档案填写的并加盖有所在部队公章后发给他的《退伍证》上亦明确地填写着他的家庭住址是“怀宁县凉亭公社四武大队”,而非“四五大队”,也非“永忠大队”。据此,我们认为,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至60年代末(1969年),在1984年8月怀宁县全县农村“以大队建村”将原大队一律改为村的建制之前,原“永忠大队”所在的生产大队名称已正式定名为“四武大队”,而非“四五大队”,将原“四武大队”改称为“永忠大队”应是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至70年代初(1973年1月)以后的事。具体是哪一年改为“永忠大队”,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现凉亭乡建制村四武村因“四武寺”而得“四武”建制村之名的时间不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至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以前,原“四武大队”正式定名“四武”始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至于1984年8月该村村名由原“永忠大队”改为村建制时所改的村名名称是“四武村”,还是“四五村”,应以当时上级政府正式批文及根据正式批文所刻印的建制村公章以及根据批文所制作的村民委员会牌匾上的名称为准。若能找到当时的这些历史遗存物,该问题将不难考证。不过,这已不影响上述结论。
【附注2】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四武村民间,甚至在某些正式出版发行的文字材料、地图图件和网络信息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有人将“四武村”村名或四武村有关小地名中“四武”两字不规范地简写为同音字“四五”两字的情况,因此,本文引证“《怀宁县志》简介(二):行政区划”中所记载的“四五”两字,作为原“永忠大队”在1984年8月改为建制村时的正式村名的依据是否可靠,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样,在现四武村民间,甚至在正式出版发行的文字材料、地图图件和网络信息中,亦见有人将四武村“四武寺”这一小地名和四武禅寺“四武寺”的寺庙名等不规范地简写为和混用为“四五寺”的情况。
【附注3】据百度文库中发布的由《怀宁县凉亭乡年鉴编纂小组》二OO八年七月编纂的《凉亭年鉴(2003年—2007年)》记载:“二00五年四月,本乡15个行政村合并为1个居委会和10个行政村,原为:凉亭、鹤林、金鸡、马踏石、新民、四武、热心、戴店、磨山、青山、豹岭、马甲岭、源潭、三胜、董祠。现为:凉亭社区居委会、鹤林村、金鸡村、双湖村、四武村、戴店村、磨山村、青山村、双岭村、源潭铺村、董祠村。”百度文库提供的该文献显示,2005年4月,怀宁县凉亭乡原15个行政村在合并为1个居委会和10个行政村之前,现四武村的村名在1984年8月“以大队建村”已由原“永忠大队”改为“四武村”,而非“四五村”。因此,本文引证“《怀宁县志》简介(二):行政区划”中所记载的“四五”两字,是为编志者在编篡《怀宁县志》时将“四武村”不规范地简写为或误写为同音字“四五”,还是系1984年8月怀宁县凉亭乡政府或四武村基层人员在报请怀宁县人民政府正式批文时将原“永忠大队”改为建制村时的村名正式定名为或简写为同音字“四五村”,有待进一步考证。
我们认为,在一定时期内,行政区划中一个建制村或生产大队的名称应该是某一行政区域的唯一符号,也是所在建制村或生产大队人的“共同姓氏”。这一“唯一符号”和“共同姓氏”一旦正式定名,理应得到大家应有的尊重并规范使用,不应随意地进行简写和混用。
鉴于现四武村已正式定名为“四武村”,且已考证现四武村恢复重建的四武寺寺名早在宋庆历年间创建时即已定名为“四武寺”,迄今已有近一千年历史;现四武村村名正式定名为“四武村”和现恢复重建的四武寺寺名定名为“四武寺”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的正确定名。鉴此,我们建议:现四武村人,尤其是现四武村两委及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对此前已经出现的将四武村“四武”两字不规范地简写为和混用为“四五”两字和将四武村小地名“四武寺”和寺庙名“四武寺”不规范地简写为和混用为“四五寺”的情况予以纠正,并在日后日常工作和规范文件制定中,应停止将“四武”两字不规范地简写为和混用为“四五”,停止将“四武寺”不规范地简写为和混用为“四五寺”。
—— 安徽四武村网
网友评论: